全球今热点:兴农强村富民的秘笈——探寻四方台区“一村一品”促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东北网4月11日讯从上年秋收结束到来年开春,本是东北严寒地区农民的“猫冬期”,但四方台区太保镇九三村村民孙凤玲和她的家人却没有闲下来,靠着在棚室种植发芽葱,平均每年都会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与她家一样,目前村里有数十户村民从事发芽葱种植,因发芽葱的生长周期短、易管理,这让村民在农闲时,足不出村就有钱可赚……


(相关资料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有了产业,发展就有希望;产业多元化,致富路更宽。

四方台区太保镇是市辖区中耕地面积最大的乡镇,城郊农业优势较为明显。

如何借助自然资源优势,依靠项目建设引领发展,进而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四方台区走出了一条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成功之路。

解放思想、转变思维、开拓思路。四方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创新做强“一村一品”,打好农业产业“特色牌”,持续巩固拓展深化“N+X”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不仅实现了集体有收益、村民有增收,而且为全市乡村振兴创造了经验。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通过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发展产业经营创收。依托山水、田园等特色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

利用中央、省级衔接乡村振兴资金,发展太保镇靠山村高钙果罐头果汁生产加工、开源村黏玉米生产加工、众合农机合作社农机、长富村黏豆包等一系列产业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发展特色种植创收。引导鼓励各村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作物。

长富村具有悠久的黏豆包制作历史,引导农民扩大黏玉米种植面积,加工黏豆包,年总销售量在4万斤左右。具有三十多年的柞蚕养殖历史的山河村,利用当地丰富的柞树资源,引导农民发展柞蚕养殖产业,户均年增收数万元,柞蚕养殖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丝路”。

依托四面环山、坡地较多的实际,靠山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榛子、沙棘等经济作物种植,把昔日荒山变成如今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目前,村里发展高钙果110亩、沙棘110亩、大榛子1000亩、黑果花秋450亩,已形成了以高钙果、沙棘、大榛子、黑果花秋为主要原料的绿色果品系列品牌,高钙果罐头厂年加工鲜果3万斤,收益颇丰。

发展龙头带动创收。四合村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胡萝卜,致富带头人白云龙带领成立了昊天蔬菜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多年坚持致力于发展胡萝卜经济,并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来源。

依靠科技动力和市场活力,探索打造“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和发展胡萝卜种植业,实现了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农业振兴之路。发展至今,合作社不断壮大,种植面积将近2000亩,小小的胡萝卜不仅抢占了国内市场,还拓展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际市场,成了省内较大的胡萝卜单体供应基地、东北三省具有影响力的胡萝卜种植和深加工基地。

太保胡萝卜不仅被选入当地名优土特产品名录,认定为双鸭山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称号产品,而且还发展成为四方台、双鸭山乃至黑龙江的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的农业特色产业,成为黑土地探索农业转型发展方向的一块“试验田”、一畦“风水地”。

发展辐射带动创收,积极发展“村集体+农户”模式,以村民自筹资金与村集体合作形式,建立合资企业,通过企业的实体化运作,培育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产业链,构建产业带动的发展格局。

九三村以绿色蔬菜种植为主,打造了“绿春乡”蒜苗、发芽葱、白菜等多项绿色蔬菜品牌,春天旺季每天发往外地市发芽葱和蒜苗分别达到六千斤和上万斤,实现产值500万元左右,如今九三村已成为我省东部地区最大的蒜苗生产地。

为增加农民收入,村里安排专业的农技人员指导种植,还开发了花圃和食用菌大棚的种植,村里正计划建设集采摘和旅游一体的生态百菇园,增加村集体的收入。

发展生产服务创收。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为农户开展农业生产配套服务,增加集体收入。结合黑土地保护和秸秆综合利用,“众合”农机合作社年收入超过百余万元。

四方台区正在持续抓好产业帮扶,积极对接各级专项扶持资金并鼓励村民自筹资金,同时充分吸纳村集体入股和村干部入股,因地制宜组建农机合作社,开展高钙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种植精深加工,不断拓展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拉动村集体经济收益稳步提升。

如今的四方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了,广大村民欢声笑语更多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正悄然发生,村级集体经济正在持续发力,助力乡村振兴在黑土地提档加速。

关键词: